近日,央行罕見地發(fā)表工作論文,專門探討人口問題。因為直言不諱、口吻嚴厲,很快在網絡上引發(fā)熱議。
這篇央行工作論文題為《關于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》,深度剖析了人口及生育議題,其中提到諸如人口轉型、老齡化、少子化、生育等關鍵詞,對當下中國的人口困境直言不諱。在正文部分,央行甚至表示,若我國沒有把握住時機,很有可能會“重蹈發(fā)達國家的覆轍”。
文章指出,“我國要認清人口形勢已經改變,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,事后是需要償還的負債;要認識到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巨大力量,其反作用力將導致人口反方向變化;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。”
從央行的這篇論文看,經濟增長放緩,老齡化加重,生育率走低,由此伴生的養(yǎng)老問題、房價問題、城鎮(zhèn)化問題、教育問題,都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問題。簡而言之,人口問題,不是單一的社會學問題,更不是單一的經濟學問題,而是復雜且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問題。
過去漫長的歷史中,所有發(fā)達國家的反思,幾乎都是在進入深度老齡化的時候才真正重視人口問題。而在這之前,剛剛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,經濟往往高速增長,讓人們忽視了人口風險。
中國也在經歷類似的風險。去年底,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《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建議輔導讀本》撰文表示:我國人口發(fā)展進入關鍵轉折期。目前,受多方影響,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,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。
低生育問題尋根溯源,有歷史的遺留,有地理的趨同性,有文化的壓抑,也有現(xiàn)實的擠壓。放眼望去,以鄰國日韓為代表,低生育氛圍彌漫;同時現(xiàn)代化進程中,生育觀念的變遷,以及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生育政策的影響,低生育慣性很難一夜翻篇。
步入現(xiàn)代社會,少子化推高每個孩子的平均養(yǎng)育費用,讓想多生的父母望而卻步。人格思想獨立浪潮之下,單身文化來襲,沖抵了生育顧慮,也降低了生育的預期。生育率越低對生育意愿的抑制越強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長期極低生育率導致的深度老齡化會加重育齡家庭的贍養(yǎng)負擔,進而也會抑制生育意愿,形成又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。
而根據(jù)央行給出的曲線,中國經濟和人口的相關性極強。在這期工作論文里,央行提出人口轉型的四個階段,中國將很快進入第四個階段,低速增長階段。按照專家學者的解讀,勞動力人口占比見頂?shù)臅r候,隨著勞動力的下滑,經濟增長也面臨放緩的巨大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