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(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焦敏龍)出售自己名下銀行卡“跑分”,從“上線”處非法獲益,明知這種行為是在幫電詐團伙轉移非法所得,仍以每張銀行卡1500元的價格,利誘、買賣7名同學的銀行卡,協(xié)助詐騙團伙“跑分”。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學生張某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涉案14起、涉案金額超13萬元。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,3月初,張某被銀川市公安局興慶區(qū)分局刑拘。這是寧夏公安廳日前公布的5起校園電信網絡詐騙典型案例之一。
在一起虛假投資理財詐騙案中,中衛(wèi)市同心縣女教師鄭某去年12月通過一款手機App,認識了一名自稱李會春的男子。網聊期間,該男子對鄭某噓寒問暖、關懷備至,兩人很快確定了戀愛關系。該男子向鄭某透露,他了解比特幣交易內幕消息,可以投資賺錢。鄭某按該男子提供的網址平臺,首次充值300元、成功提現(xiàn)534元。此后,她對該男子所說的交易內幕深信不疑,向其轉賬15次購買比特幣。直至無法提現(xiàn)時,鄭某嘗試聯(lián)系該男子,卻發(fā)現(xiàn)聯(lián)系方式已被拉黑,才意識到被騙走130.71萬元。
在一起涉及刷單返利詐騙案中,固原市學生周某今年3月底經同學介紹,下載了一款刷單手機App。該平臺客服稱,通過充值領取任務、點擊指定鏈接獲取積分,即可用積分兌換提現(xiàn)。為了獲益,周某首次充值318元完成任務后,收到348元返款。在利益驅使下,他按這種操作方式充值了幾次,直至系統(tǒng)提示“操作失誤無法提現(xiàn)”。當客服告訴他“可以繼續(xù)打款進行賬戶解凍”時,他仍未意識到這是一場騙局,繼續(xù)打款。這7次轉賬,周某被騙4.43萬元。
在一起冒充電商客服詐騙案中,銀川中學教師趙某曾在某教育機構購買課程,后來該機構倒閉了,沒上完的課程費用一直沒拿到。今年3月14日,他收到了這家機構的退費短信,并按短信提示,下載了一款手機App,注冊綁定了自己的手機號碼、銀行卡號,收到了497元退款。接著,對方又以“購買平臺認購證券、可全額退費”為由,誘導趙某向7個賬戶轉賬36.46萬元。遲遲沒收到退費的他,意識到被騙,于是向警方求助。
“在利益誘惑面前,有的學生迷失方向,一步步陷入違法犯罪泥潭。從辦卡、賣卡發(fā)展到組織收卡、販卡,成為潛伏在校園中的‘卡商’,變成詐騙集團的‘幫兇’?!睂幭墓矎d辦案民警提醒,在校學生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證、銀行卡、手機卡等,切莫貪圖小利,出租、出借、出售自己名下銀行卡、手機卡及其他支付賬戶。另外,交友時不要被對方的花言巧語和表面行為迷惑,要及時、認真核實對方身份。凡是素未謀面的網友、網戀對象推薦網上投資理財都是詐騙。“也不要輕信培訓機構退款的信息。遇到任何培訓相關問題,一定先和培訓機構或相關部門聯(lián)系確認。凡是退款時要求額外支付費用、誘導投資反饋的,都是詐騙?!?/p>
來源:中國青年報客戶端
關鍵詞: